尊龙凯时·(中国)网站-AG旗舰厅尊龙凯时

News

资讯动态

公司动态 媒体报道 节目冠名
王均豪谈益生菌:益生菌产品要展示专利名,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
2022-08-12

如果说最近两年,讨论最火消费赛道,益生菌算一个。


2021 年全球益生菌市场价值估计为 611 亿美元,预计 2026 年将达 911 亿美元,益生菌市场正在全球范围内高速增长,而亚太地区表现更是活跃。中国保健协会数据显示,2020年,国内益生菌产品的整体市场规模约为879亿元,预计2022年国内益生菌产品市场将达到千亿元。


一方面,益生菌正在奔向下一个千亿级赛道,抢占市场的号角已然吹响;另一方面,对益生菌的争议却一直没停,首都医科大学校长、生物学家饶毅发文,斥责“益生菌无一例外不是假药”,目前多数益生菌没有保健品批文,属于普通食品,却不约而同选择“功效型”宣传。


身陷舆论漩涡、备受争议的益生菌到底是不是智商税?华大基因(58.880, 0.00, 0.00%)遭到饶毅炮轰,实锤还是躺枪?从乐百氏到养乐多再到多元化产品,益生菌产品有哪些种类、菌种、功效?以及益生菌如何实现技术破冰?本期沙龙,《财之道》请到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陈永福,每日的菌创始人兼CEO杨敏,均瑶集团总裁、均瑶健康(13.720, 0.00, 0.00%)董事长王均豪,深度解读上述问题。


益生菌不是一只菌株治百病


“益生菌不能说一株菌包治百病,这么宣传菌株我觉得还是打个问号的。”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陈永福称,随着研究的深入、肠道的认识、益生菌功能的挖掘还有消费者认识的提高,对整个益生菌产业来说,不管是产业的发展,还是科学研究方面都有一个很好的作用。


对于消费者“如何评定好菌和坏菌”的疑问,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陈永福称,好菌和坏菌,这是人去界定的一个概念。从研究人员的角度来讲的话,好坏还是有前提条件的。


陈永福则指出,“如果认定一个产品,开始消费一个产品以后,消费者的健康是否得到益处,这个我觉得是最主要的。我建议出现一些症状的时候,比如很厉害的应激反应的话,第一时间还是要到相关的专科去看一看。”


陈永福补充提到幽门螺旋杆菌。“大家都认为它是坏菌,但是现在这个问题还是有一些争论的。那彻底消灭它,是不是真的会好?我们每个人吹气以后阴性,说明你的肠道里面没有幽门螺旋杆菌了吗?所以还是要从微生态角度、肠道菌群平衡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比较好。”


“益生菌产品要在包装上展示专利名,这样消费者能认准经过国家认证的专利,可以明明白白消费。”王均豪谈到益生菌的研究时表示,益生菌的成长过程大概要10-15年左右。益生菌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已经是走向市场最好的时候,益生菌不是智商税。


益生菌是否存在“卡脖子”问题?


谈及“益生菌是否存在卡脖子现象”时,每日的菌创始人兼CEO杨敏认为答案是肯定的。她表示,在上游,其实不同的学校储备了非常多优质的益生菌菌株,但是有没有企业进行赋能,把这些菌株商业化扩繁并且运用到消费市场里,现在这个环节是相对缺失的。


益生菌产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,尤其是上游的优质菌种研发及规模化生产,具备资金和研发实力的大企业更占据优势。


我国的益生菌上游产业仍被国际巨头垄断,据天风证券(2.960, 0.00, 0.00%)数据,国外厂商美国杜邦(50%)与丹麦科汉森(35%)为国内益生菌原料占比最大的两家公司,这两家国外公司就占到国内整体原料市场的85%左右。


“比如汤臣倍健(19.350, 0.00, 0.00%),我们认为它是属于传统保健的龙头思维,养乐多、蒙牛、伊利这种是渠道思维,每日的菌和Wonderlad更多是在做大健康。数字化或者触达消费者形式都是不一样的,未来我认为不同品牌一定会在各自领域各占一方,至于是否形成市场竞争,这个到时候就各显神通吧。”杨敏说道。


近年来,本土生物研发也在默默蓄力,科拓生物(28.900, 0.00, 0.00%)、上海交大昂立(4.050, 0.00, 0.00%)、江苏微康生物等2020年底拥有益生菌相关的发明专利 56 项,与蒙牛乳业、江中药业(16.100, 0.00, 0.00%)等长期合作,开启对境外菌株的替代。


杨敏表示,万物皆可益生菌,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食品都会添加益生菌,甚至护肤品也能添加益生菌。此外,她还提到,未来进口的益生菌也会越来越多,但是不同品牌的基因是完全不一样的,因为服务的人群也完全不一样,每个人群、每个年代都有自己的文化。


“至于多少年后会脱离进口,至少现在我不好说,但只要我们努力了,应该会很快。”陈永福表示,我们有丰富的乳酸菌种质资源,这是所有搞益生菌的战略性资源——以后的竞争是资源的竞争,我们有资源了,剩下的事情就是投入人力、物力、财力。


菌群供应链本土化还有多远?


王均豪谈到益生菌赛道发展现状时表示,国内国际现在都同步在发力,益生菌肯定是一个大赛道,但国家现在缺少一个益生菌的行业标准,就像日本2015年出台的机能性食品标准一样,需要注明每个菌株有什么作用。


“我相信未来我们会有机能性食品出来,那时候会让消费者更明白。”王均豪同时也提到,自己不会做保健品,他认为保健品多少带一些骗人的性质,未来也不会进入保健品赛道,而是向益生菌相关的食品方向发展。


谈及“益生菌如何突破卡脖子现象”时,杨敏则认为,高校菌株商业化扩繁环节缺失。“在上游,其实不同的学校储备了非常多优质的益生菌菌株,但是有没有企业进行赋能,把这些菌株商业化扩繁并且运用到消费市场里,现在这个环节是相对缺失的。”


“目前与国外相比,国内的投入还是不够。我国菌种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,还需要大量投入和布局,但未来可期。”陈永福谈到,我国二十年间研究积淀的菌株已经有很多了,但是中国几十年的研发时间,跟国外上百年的相比还是时间较短。目前,国家导向、产学研针对产业问题的投入都是比较大的,未来局面会越来越好。

分享: